传统战役中,经历被视为兵士最宝贵的财富。黑森佣兵就是典型——这支活泼于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戎行,参加了北美独立战役、北欧争霸等37场战役,其兵士三分之一以战役为业,可谓“行走的战役百科全书”。但是,当普奥战役迸发时,黑森人引以为傲的实战技巧却沦为笑柄。普鲁士使用工业优势,向黑森出口击针步枪后又施行弹药禁运,导致这支经历比较丰富的戎行在开战瞬间溃散。
这种现象并非孤例。二战初期,法国具有“欧洲最强陆军”称谓,其军官团多由一战老兵组成,实战经历冠绝大陆。但是,面临德军以流水线出产的装甲集群和标准化战术,法军的经历反而成为负担。马奇诺防地的静态防护思想,在机械化霹雳战面前分崩离析。这提醒了一个严酷实际:当工业系统迭代速度逾越人类经历堆集时,所谓“百战大军”不过是旧时代的残影。
战役精英的光环同样在工业化浪潮中褪色。汉诺威武士曾是欧洲闻名的“战役品牌”,布伦瑞克旅甚至在滑铁卢战役中力挽狂澜。但到了19世纪中叶,汉诺威戎行面临普鲁士的全面工业化攻势时,即使部分战场取胜,也难逃全体溃败的命运。精英部队的单点打破,毕竟无法抗衡工业系统支撑的全面战役网络。
现代战役更将这种对立面向极致。以信息化战役为例:一名F-35飞行员需求一起处理雷达、数据链、电子对抗等多维度信息,其决议计划速度以毫秒计。这要求的不再是传统“主力飞行员”的个人技艺,而是整个军工系统对配备标准化、保护流程化、练习模块化的支撑。当人工智能开端接收方针辨认与战术规划时,人类精英的反应速度甚至有或许成为系统瓶颈。
工业流水线的实质,是将战役转化为可量化、可仿制、可迭代的系统工程。二战时期的美国可谓模范:底特律汽车厂一夜转型坦克出产线,福特公司用造冰箱的方法量产B-24轰炸机,每63分钟下线一架。这种恐惧的出产功率,让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悲叹:“工业潜力决议战役结局。”
配备标准化:俄乌抵触中,乌克兰依托北约标准化弹药供给系统,使不同国家供给的火炮、导弹完成无缝联接,而俄军因配备类型稠浊导致后勤瘫痪。
技能迭代速度:美军F-22出产线封闭后,即使保存图纸也无法重建平等战机,因其依靠的800家供给商系统早已转型。这印证了流水线不仅是出产工具,更是技能生态的载体。
人员培育功率:以色列空军经过模拟器流水线练习,将飞行员培育周期缩短40%,其“菜鸟”飞行员在贝卡谷地空战中击落叙利亚经历比较丰富的精英编队,证明系统化练习胜过个别经历堆积。
当3D打印技能完成战场即时出产备件,当AI算法自主优化弹药配比,当卫星互联网构建全域指挥链,战役已完全演变为工业系统的对撞。2025年红海危机中,胡塞装备用3D打印无人机群耗费美军价值千万美元的防空导弹,正是“低成本工业化”对“高精尖精英化”的降维冲击。
前史总在轮回中行进。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曾说:“今世严重政治问题不能用讲演处理,而是必须用铁与血。”在21世纪,这句名言或许应改写为:“今世战役问题不能用经历与精英处理,而是必须用流水线与算法。”那些仍在迷信“百战老兵”或“超级兵士”的戎行,终将被工业巨轮碾碎在前史的铁轨上。